读《暗知识》有感——认知与偏见
品鉴  ·  
这段时间来,有读到《暗知识: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》一书,对于事物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。但不得不承认,世间任何事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之内,都有其局限性。如很多时候,我们在读历史书的时候,总是抱着后见之明的角度去批判当时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。但人们都忽视了两个事实,一个是当时的历史时间之下,那些历史人物做出那样的事情,是具有其逻辑性和不可篡改性的。另一个事实就是,读者没有清楚认识到“局限性”对于世间万物的限制。
我们人,每时每刻都在一个时间,就是“当下”。我们的物理运动,伴随着时间,而时间又是衡量物理运动的人造标准,因此我们每一次的活动都处于当下。而过去的就是历史,就像这一句对应上一句一样,在已经输入完毕之后,之前包括现在的文字都是过去状态下完成的。对于过去和当下来说,基本上都是由于我们的认知、环境和事物规律等构成的,这些要素正是推动未来的到来。正是因为如此,我们能够拥有的只有两样,就是“过去”和“当下”,对于未来我们是不可知的。
对于“过去”,无论是我还是谁,都会因为曾经的很多事情,而留下了不少遗憾。这些遗憾已经成了历史事实,不可以再改变。难以想象,我和很多人都沉浸在这种不可篡改的历史事实之下,自己消耗自己的精力。在那些事情之后,我都向朋友们说了,他们无一不批判我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够成熟,是的我必须承认这一点。于是乎,我现在便开始自我辩白了,这也就是这一篇文章的核心推动力。
在那个时期的我,我依据当时的情景做出那样的举措,都是那一刻之前的我所推动的。如果那一天的我处于0.5这个区间,那么推动0.5到0.6的动力,就是0至0.4这所有的积累。当时,基于个人心理状态、阅历经验、客观环境和不确定因素,做出了让大家可以充分发挥后见之明的决定,我现在看来丝毫不惭愧,甚至觉得我当时做这样的事情是完全符合逻辑和规律的。而由我转述给他人的事实,有多少分完全贴合当时的情景呢?这里便有一个偏差值了。
也就是说,当时的客观事实,经由我主观的描述,已经有了一定的偏差。况且在这种偏差之下,他人根本无法依据这些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,更别说定义了。由于我的结果是失败的,他人已经存在了后见之明了。抑或,当时的事情还没有任何偏向于成功或失败的迹象,这时候他人的意见就会有摸棱两可,又或者带有一定的偏见。即使他们依据他们的经验来说,但是世间的事情完全没有相同的,类如双胞胎也不是完全的一样那样。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这种“乱定义”的行为干扰了立场,也正是这种微笑的因素,可能导致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结果。但,也可能由于这种因素,会让失败变成功,也会让成功变失败。
我们往往很多时候,都会依据自身的认知,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定义,这种认知的偏见不单止无法彰显思想的开阔、为人的成熟或阅历的丰富,反而会因为错误的定义而反噬。对于事物来说,我们可以依据个人的思考、事例的参考或大数据的预判,但是绝对不能乱下定义。如果刨除后见之明,也就是自身处于一件事情之中,是否能够做出有“后见之明”的效果呢?这一点存疑。
人,不能不清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,特别是认知的局限性。对于无论是哪方面的事情,我们切勿乱下定义,因为我们不是上帝不是先知,根本无法预测事物的发展。我们可以拿曾经上学时期自己填写的卷子来说,如果谁保留了当初的卷子,并且让他做那张卷子,是否会取得同样的分数呢?也就是说,客观事物,永远随着我们主观的变化,由于认知的改变和情景的不同,导向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。
因此,无论任何事情任何经验来说,对于我们自身只有一定的参考经验,有时候甚至会达到反效果。我们要依据客观条件,不断调整修正,去达到最好的结果。往往在事情的过程中,那些不确定的随机因素,是决定了事物发展的重要性条件,但不是根本性条件。可能会因为不确定因素而导致不同的结果,无论根本性条件多么牢靠。
我们身边,很多时候好像有一些人看似非常高明,喜欢对一些事情进行定义,肆意地主观地偏见地片面地评价他人或定义他人,又或者他人的事情。我们可以论是与非、辩对与错,但绝对不能把某件事情、某个人,根据这历史局限性所限制的智障大脑,在不可能知道其所有客观条件之下,对其进行结案陈词。
人生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超级玛丽一样,第一次玩的时候一定命是不够用的。随着我们的熟悉,甚至最好的是可以一条命通关。但是我们的人生不是那些用编程代码写死的固定关卡一样,一切都能够找到规律。人生里面,我们多少次因为不确定的随机因素而走向了不同的结果呢?所以,对于别人和他们的事情,我们要多一分理解和包容,少一点后见之明和高高在上。在人生这场游戏里面,谁都逃不过两个字,“随机”。